
老北京的胡同从来不乏这样的身影,小时候我也曾经跟随父亲,穿梭在一个又一个棋摊周围,有些人成了过客,也有些人成为了一生的朋友。

过去的“家”好大,有好多“家人”。

斑驳的光影,不知不觉留下了光阴的足迹,也留下了许多的故事。

儿时经常站在妈妈的车后座上面,一路且行且歌。那时候凤凰永久的车子20块钱一辆,当然也经常的坏掉,破旧的自行车响来响去的,当时觉得很吵,现在却成为记忆中非常动听的声音。

曾经穿梭在胡同中的二八自行车,不知不觉都变成了电动自行车。

胡同中总有那么些精致的东西意外闯入我们的“视界”。

小时候陪父亲在琉璃厂挑选毛笔,大白云1块钱一根,用了十年,后来曾经有父亲的学生问,这笔怎么这么好用,得多少钱?父亲笑笑并没说什么,现在这里的笔有多少是真正的尖毫笔,有多少是化纤丝?

胡同成长的少年,最令人艳羡的就是身边共同成长的朋友们,“发小”这个词如此质朴,却是那些水泥墙内的孩子遥不可及的东西。

琉璃厂这个地方,是市井与书香融合的缩影。